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7月

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

作者:汪其楣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24日
ISBN:978957522913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25元

林懷民、席慕蓉、蔣勳、□弦 聯名推薦 朱宗慶、陳芳明  專文推薦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北藝大「歸零與無限」講座邀請了特殊藝術領域中,長期從事創作的專業者,和心無障礙的觀察家現身說法。他們言行展現出來的生命視野豐富多樣,讓未來可能愛上藝術的年輕一代,有機緣跳出框架來思考,來體驗。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如「語言與文化學習」及「九二一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紮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朱萬花和視障音樂人、顏翠珍和「鳥與水」舞團、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呵護,于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為身心的整合活動解鎖,辜懷群讓一切回顧都指向未來。
「透過藝術,人們更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汪其楣

序藝術平等──挑戰與撞擊∕朱宗慶在關閉的地方重新開啟∕陳芳明寫給未來∕汪其楣
講座與延伸 從聾劇歸零,走進藝術無障礙∕汪其楣聾人語言與文化∕史文漢如果藝術不能生產麵包,我們能做什麼?∕溫慧玟.張蒼松與盲人發展戲劇的經驗∕楊璧瑩.王婉容.汪其楣微光中的歌手∕朱萬花舞道人生,鳥與水舞集的示範∕顏翠珍不平凡的舞臺∕王滿玉藝術統合的一堂課∕林絲緞展能藝術的美學與政治∕于善祿建築無障礙,就是一種美∕黃聲遠從滿載,到歸零,結論是「感恩」∕辜懷群
我們的手印和腳印愛配礙,走出角落∕參加混障公民遊行活動到啟聰學校的初體驗∕聾生互動工作坊到啟明學校「拜訪森林」∕為盲人編一齣戲在北藝大舉辦口足畫家聯展∕陳世峰+羅勝龍+謝坤山大手牽小手,舞臺趴趴走∕跟小可樂果一起上臺「記號」:放心表演的道具設計∕參與視障音樂會阿萬哥的氣球人生∕跟盲人藝師林啟萬做公益去愛盲藝術體驗∕參與盲人陶藝班及肢體律動課「別無所俅」反手形單指吉他∕在河畔為吳俅辦演奏會科技新媒材+廖燦誠∕雪泥鴻爪之幻境

寫給未來 汪其楣
  「歸零與無限」是我離開北藝大十年之後,回到這個我曾經熟悉,曾經付出,也曾感到失望的校園,再開了一門不尋常的課,是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之下規劃給研究生選修的「關渡講座」;其實就是一門跨系所的「通識」課。我喜歡通識課,讓受到考試主義、學位主義、就業主義包圍和自我催眠的大學生多一點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離開北藝之前,我也曾在共同科開了好些我自己喜歡而有成效的課。十年不見,北藝大的通識中心師資和方法皆大有突破,讓人感覺到一片新氣象。主任吳慎慎在開課前一年就開始邀我,她的講座設計和互動學習理念已先打動我,而她珍視性格與才華各異的學生,在這黃金年華階段的心靈需求和心智發展,尤其令我非常感動。那麼,要回來跟學藝術的孩子多談談哪方面的事呢?
  那時候,我新創辦的「拈花微笑聾劇團」,跟我原先在手語之家創辦的「臺北聾劇團」的成員,都想為在臺北舉辦的Deaflympics 2009尋找可以大顯身手的舞臺,卻在「聽人結構」中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尷尬。聾人藝術工作者的處境,比三十年前未必好到哪裡去。而我熟悉的盲人音樂家、舞團、劇團,以及其他身心弱能者的藝術團體,在號稱進步開放又多元的臺灣社會,包括頗有成績的臺灣藝術界,也一樣未能得到應有的正視和重視,就如劉銘(混障綜藝團團長)所說:「其實我們不是基因的問題,是機會問題。」那麼是誰不給他們機會呢?政府官員、醫生警察、父母家人,還是藝術文化界本身?那麼,對藝術高等學府的師生而言,沒有能力跟特殊團體工作是觀念的問題?還是方法的問題?是心態問題?或只不過是常識問題呢?
  於是我決定藉著這個資源較豐的關渡講座,邀請在特殊藝術領域,長期從事展演、編導等創作項目的專業者、策劃∕製作人,和心無障礙的觀察家來校園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實作經驗,傳達他們的思維理念,也希望從他們言談中流露出來的生命視野,讓未來可能走上藝術之路的年輕一代有機緣走出偏狹與茫昧,擺脫框架與自我。
  「語言學習」及「九二一經驗」都是最貼近每個人的題目,透過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的深植本土工作,他們的好奇心,邊學邊做的樂趣,同理心,堅持下去的藝術人格,立刻讓大家都想站起來,站到地平線上,勇敢地調整自己的感知力。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紮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喚起我們用眼睛、用面容、用身體表達自己。朱萬花和視障音樂人、顏翠珍和「鳥與水」舞團、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帶來驚人的能量,和綿遠的震撼力。同學們有如走進一個個秘密花園,分享了園中的香與蜜,不知要怎麼流淚,也不知要怎麼高興。黃聲遠帶來空間與人的感性視角,于善祿多元而前瞻的「不分」美學觀,林絲緞開放身心的整合活動,以及辜懷群的高度,她讓一切的回顧中都必然包含了未來。
  聆聽他們,是如此動人心弦的經驗。其實不都是我熟悉的事情,很多人更是我多年相熟的老朋友。我坐在臺下,跟初聞其道的學生一樣心情起伏、收穫豐沛。每個篇章都揉合了行動與觀察,反覆叩問的省思與叮嚀,句句出自肺腑,更令人激動不已。雖然同學們領會議題的節奏不一,歸零的過程也免不了有各自的困難,我自己也需要調整,也需要了解他們的挫折感;了解人要發掘本身障礙及思維框架的源頭,其實並不容易,破除偏見或建立方法的習慣也需要醞釀和歷練。
  那麼要如何跟這些心中早已蠢蠢欲動的高材生,而且也一定有力量破繭而出的大孩子親近、互動呢?幸好,講座已有網路平臺的設置,是每週講座正面能量的凝聚,也多虧紹元、妏軒兩個隨時守護平臺、更新網頁的TA,讓互動的力量,匯流在每個深夜。同時「每週之星」的張貼和啟示,把世界各地的特殊藝術家的成就,美不勝收的圖片和驚人的作品挑選出來,更引起我們進一步的討論,一如課外閱讀的感染力,深化了大家的感受。我也是首次接觸這種既遠又近的師生來往,網路平臺使一個教室的能量變得很大,也引起校內外很大的迴響。講座進行到一半,北藝大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的主任吳玉鈴,她特別重視生命教育及服務學習的成效,就跑來跟我說:「準備出書吧!」立刻放了一個專案助理璟筠每週跟課盯著。另外同學們也聚集組合在一起,要完成他們的final projects。五十來位同學分成十個小組,分別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發出觸鬚,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漸漸探索出照亮彼此心靈的動作,在這條看似冷寂其實豐富的路徑上,也留下手印和腳印。沒有學生的付出,這個講座沒有意義;沒有年輕人的參與,這個世界就沒有未來。把他們的projects收在書中,希望年輕的讀者知道,你也可以「起而行」!
  《歸零與無限》一書出版的時候,「大小可樂果」又已演出;「鳥與水」南征北討,顏老師為阿芬編了新舞「青蚵仔嫂」,信廷跟舞團跳舞之外,仍然在參加盲人棒球集訓,還到牯嶺街小劇場第六種官能藝術祭演戲;朱萬花和蕭煌奇又在視障音樂季同臺飆歌。官方的文薈獎和金鷹獎,「針對身心障礙者」而設,其實令人對文學及藝術等方面表現傑出的得主,生出更多期待。我們比一年前更容易撞到熟人,臺灣南南北北,以及國外常傳來更多超越檻限的展演作品。年輕一輩的學者紀大偉常為弱勢文學寫專欄,也為他的政大通識課「身心障礙文學藝術」儲蓄未來的智慧心靈。世界要改變了嗎?我們自己心裡知道,身邊一起跨越障礙的人還是越多越好。每個人不再是只有自己孤零零地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自己接著棒子,不怕累死的跑下去而已。
  感謝朱宗慶校長和張中煖教務長支持,朱校長還特別撰序,並在報章上推展藝術無障界的觀念,感謝好友陳芳明在文化角度上闡揚弱能者的公平發揮,才是走向健全公民社會的契機。感謝聯合文學主編羅珊珊和全體優秀的團隊,他們的專業付出,讓書稿更會說話。
  所有的心思,只不過希望透過藝術,人們更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因為所謂的弱能者都已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他們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把藝術的美慷慨的送給曾經漠然以對的社會。感謝這些心中永遠燃亮著希望之火的人們,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