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的鞍囊:朝聖者的奇幻之旅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先知的鞍囊:朝聖者的奇幻之旅
九個人物、九種信仰,在黃沙漫漫的大漠之中,一只鞍囊讓他們命運交錯。
本書改編自巴哈伊教的歷史傳說《破曉者》(The Dawn-Breakers, 1844-45)。先知的鞍囊在朝聖途中遭竊,一天之間流轉於異教徒小偷、祆教新娘、無神論的首領、印度教貨幣兌換商、猶太教奴隸、佛教朝聖者、什葉派教士、天主教托缽僧,以及一具屍體的手中。在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觀的眼光之下,鞍囊反映出每個人的所想所望,自由、財富、名聲、權力……,然而,靈魂的救贖究竟在何方?
他們身處麥加和麥地那的沙漠間,在沙塵暴和強盜襲擊的那一天,他們都在同一個商隊裡,每一章都從他們的觀點描述這個事件。作者避免了多重觀點反覆敘事造成的單調,反而讓上一個故事裡的龍套成為下一個故事的主角,每個故事都獨立而相關,每一章都能呼應上一個故事裡的人物。
每個角色都代表一種立場,書中沒有太多寫實的對話,而是在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間跳躍,卻又跳脫文化偏見的刻板印象,發人深省。作者的語言風格十分優美,文學成就非凡。
本書特色
全球銷售破百萬的經典傳世之作
媲美魯西迪和紀伯倫的寓言式小說
宛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少年PI》的心靈冒險
好評推薦
袁瓊瓊│作家、郝譽翔│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陳建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說書 Speaking of Books」主編 好讀推薦
「巴希薇‧納迦瓦尼的這本書強勢登場,如同當年的魯西迪。」——《泰晤士報》(The Times)
「就像《第二十二條軍規》和《微物之神》,讀完這本納迦瓦尼初試啼聲的小說,你會不禁猜想,她的下一本小說要如何超越這本代表作。」——英國《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多麼引人注目的第一本書,像盛開花朵般綻放光芒……,納迦瓦尼筆下的場景、禱詞、信仰皆如此美不勝收。」——《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納迦瓦尼的這個故事集神聖、幽默、異國風情於一身,讓我和《一千零一夜》中的蘇丹王一樣沉醉其中、無法自拔。」——美國《平板雜誌》(The Tablet)
「美麗至極的書寫,帶領讀者一層一層揭開包覆在夢境中的神祕謎底……」——蘇格蘭《週日先驅報》(Sunday Herald)
「納迦瓦尼充分展現出自身對說故事的熱愛。」——英國《文學評論雜誌》(Literary Review)
作者簡介
巴希薇‧納迦瓦尼(Bahiyyih Nakhjavani, 1948-)
出生於烏干達的波斯語作家,在英國和美國受教育,曾於比利時教授歐洲與美洲文學,現居於法國。曾創作許多小說,譯成多國語言,亦拍攝紀錄片。
二○○七年,納迦瓦尼獲頒比利時烈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曾讚譽她是「一流的波斯語小說家」,其作品The Woman Who Read Too Much,曾被法國媒體譽為「年度最好的三本小說之一」。
譯者簡介
楊惠君
政大英語研究所碩士,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豐富,包括《藍花楹下的孩子》、《生命就是堅持信念,走到最終》、《被埋葬的記憶》、《最狂野的夢》(商周出版)、《歐洲家庭手作料理》、《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聲音的奇妙旅程》、《用一天說歷史》等。
小偷│異教徒,除了星星、月亮、太陽和自由,從不侍奉任何人
新娘│祆教徒,落入凡間的救世主,只聽從天使的訊息
酋長│無神論者,畢生追逐權力,卻不過是命運的棋子
貨幣兌換商│印度教徒,歷經輪迴而丟失自我,這一世等待復活的曙光
奴隸│猶太教徒,受困於迷信和偏見,寬恕和憐憫為她帶來最後的一抹微笑
朝聖者│佛教徒,尋求無生以破解人生之迷,回到原點,生命終將不朽
教士│什葉派穆斯林,追尋神的跡象,真理卻早已注入心中
托缽僧│天主教徒,認清自身的平庸與恐懼,終能揚名立萬
屍體│穆斯林,生命之舞未竟,面對生前的貪婪,靈魂方能解脫
朝聖者 The Pilgrim朝聖者年紀老邁,早已不為諸多怖懼所困。不過每當遭遇沙塵暴,他就會陷入一種恐懼,怕被活埋,怕被沙子嗆死,怕遭到土石覆蓋。這個謎樣的恐懼伴隨著他,從戈壁沙漠一路來到內志,他仍未解開箇中謎題。朝聖者尋尋覓覓,找到解開謎題的一千把鑰匙。沙塵暴就像手掌,每個都不一樣。每一個手掌所包含的恐懼也有不同的名字。不過,在尋找鑰匙、為恐懼命名的時候,總有幾個一以貫之的大原則。如果沙塵暴顯示為動,人就必須靜;如果沙塵暴顯示為靜——就像朝聖車隊從麥加到麥地那途中遇到的沙塵暴——人就必須動。但靜與動必須恰如其分;內拉與外推必須旗鼓相當。如果沙塵暴象徵了暗與冷;朝聖者必須尋找光與熱的正確位置;如果沙塵暴為雄性,他必須以適當的雌性力量回應。解開沙塵暴之謎的關鍵在於平衡。佛陀的祕訣也在於平衡。「諸比丘!有如是之處,」佛陀曰,「那裡無地、無水、無火、無風;無空無邊處,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無此世、無彼世,無日月。無生。」朝聖者正在尋找無生,以破解沙塵暴,他的人生之謎。以這一次來說,在前往麥地那途中,已經離開了第五天晚上的綠洲好幾個法爾桑,沙塵暴突然來襲,這時老朝聖者馬上知道,為了使沙塵暴無生,他必須往車隊中午經過的水井移動。他必須使回去的路無生,並且相信他恐懼萬分的沙塵暴,服從它的指引。這是他在風的威力中察覺到的,也是他從一顆顆沙子在皮膚造成的刺痛中解讀到的。他看出這是一場雄性的沙塵暴,並且知道必須以雌性的本能解決。在熾熱狂風的呼嘯聲,它的謎題和他在心裡意識到的空洞互相呼應。他可以感覺到鑰匙的齒在他整個存在中轉動,從頭頂一直到長滿老繭的光腳丫。因此,他沒有聽領隊的話,和他人圍成圓圈,反而服從了沙塵暴的指示。沙塵暴吹起不到幾分鐘,他丟下印度人的騾子和牠背上的東西,抓緊不斷拍動的長袍,掉頭重回他們剛才來的方向。朝水井前進。沒幾個人認識這個年老的朝聖者,或是花功夫和他打交道。他屬於比較貧窮的階級,和馱獸一起走在車隊的尾巴。他沒有駱駝,這隻剛到手的騾子也不是他自己的。他跟在騾子旁邊,一隻手搭著塌背上的鞍囊,蹣跚地走了一個下午,但他沒有騎上去;他不想加重這隻可憐牲畜的負擔。除此之外,他的腳底長了厚繭,習慣了沙子的感覺和質地;他必須感覺到腳下的土地,才能隨時謹記他朝聖的目的。這時他拍拍騾子,在牠的臀部使勁地臨別一摑,騾子發出哀傷的嘶鳴,彷彿向他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