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電影典藏版 | 運動資訊第一站 - 2024年11月
【日曜日式散步者】電影典藏版
★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英國權威電影月刊《視與聽》影評人票選為2016年度前200大影片
★影評人Nick Bradshaw於2015年哥本哈根影展給予五顆星滿分評價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
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為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
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
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日曜日式散步者》電影典藏版共包含電影藍光版與DVD版兩種觀影規格,與《風車追憶紀念專冊》一冊。藍光版影碟將聲音規格提升至DTS7.1環繞聲,重現戲院觀影般的聲音層次與細膩度,是台灣影音出版品的一大創舉。《風車追憶紀念專冊》以「紀念」為核心概念,收錄了十三篇專文,前十篇是風車詩社家屬對於已逝詩人們的追憶與懷念,透過家屬過往與風車詩人相處的種種回望,逐步拼湊出誠摯動人的家族記憶與珍貴萬分的時代樣貌;末三篇文章則從文壇及學界觀點,回顧風車詩社在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包含創世紀詩人瘂弦、作家向陽、呂興昌教授的訪談與評論,無論對於1930年代的文學或歷史全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紀錄。
本商品內含:
◆電影藍光版1部
◆電影DVD版1部
◆《風車追憶》紀念專冊1本
光碟基本資訊:
◆類別:藍光/DVD
◆級別:保護級
◆區碼:A區/3區
◆螢幕比例:16:9
◆字幕:繁體中文、英文、日文
◆語言發音:日文、台語
◆影音格式:DTS7.1
【參展紀錄】
2016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16金馬獎「最佳音效」入圍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華人紀錄片獎」、「作者觀點獎」入圍
2016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
2016南方影展「南方獎」首獎
2016鹿特丹國際影展「未來之光」單元
2015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DOX:AWARD主競賽
2016全州國際電影節「視界大觀:光譜」單元
2016布宜諾斯艾利斯影展「前衛類型」競賽單元
2016馬德里國際電影節「先驅競賽」單元
2016利馬獨立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
2016海參威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
2016美國溫泉城紀錄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
2016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臺灣電影櫥窗」
2016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編造的真實」單元
2017論文式電影節
2017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各界佳評
王文興(文學家)
呂興昌(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花亦芬(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柳書琴(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孫松榮(電影學者)
郭力昕(影像評論者)
許鞍華(電影導演)
張小虹(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明川(電影導演)
焦元溥(樂評人)
聞天祥(影評人)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蔣伯欣(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龔卓軍(藝評人)
──共同推薦
◆2015年亞洲最佳紀錄片之一! ——義大利都靈影展策展人Matteo Boscarol
◆迷人、大膽的嘗試 ——Carmen Gray,澳洲電影藝術評論線上雜誌《電影感官》
◆一絲不苟、嘆為觀止 ——Daniel Kasman,美國影評人
◆「以詩化的形式,呈現台灣歷史斷裂的錯置與悲愴。既是鏡頭美學的風格展演,也是人世滄桑的溫柔呈現。形式與內容彼此加乘,《日曜日式散步者》實驗了紀錄片的無限可能。」——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得獎理由
◆「忠於時代背景的音樂與音效為敘事定錨,片中運用自如的使用聲音符號——創作者成功地重建了那個靈光尚未消逝的世界。」——2016台北電影節「最佳音效」得獎理由
◆《日曜日式散步者》是2016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BAFICI)中最大的驚喜之一,是悲傷的文人輓歌!——Rodrigo Bedoya,阿根廷影評人
◆一部已臻成熟完美的作品。它的複雜與高度詩意,值得我再看一次!——Jarvier H. Estrada,西班牙影評人
◆用務實的田野工夫丶非現實的影像丶招回台灣上世紀30年代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靈魂! —— 呂興昌(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天空,是燕子揮灑的畫布、舞蹈的場域;電影,是黃亞歷稀世才華穿梭遊走文學、哲學、美術、攝影、剪輯、史學的投射。——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獨特風格與形式手法可堪稱影史罕見,再現了時代的視覺經驗與詩人的精神圖像,不只叩問紀錄片裡的「真實」準則,也拉寬了我們對紀錄片的既有想像。——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這群詩人的心靈與想像,既不被殖民,也不自我隔絕於廣闊的世界之外。這是世界的台灣,普世的人。——花亦芬(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黃亞歷再現了東亞化的現代主義與殖民地台灣碰撞迸發之詩歌新領土。——柳書琴(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一部從時間灰燼中死而復生,重啟風車詩社記憶及其歷史之殤的當代影像藝術傑作。 ——孫松榮(電影學者)
◆將台灣的紀錄片與電影藝術,帶到一個新的經驗與境界裡。導演將聲音、影像、詩作,與文化、歷史、政治熔為一爐,罕見地編織出如此跌宕有緻的影音字畫交響史詩。——郭力昕(影像評論者)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具影像風格的紀錄片。——張小虹(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日曜日式散步者》宛如琢磨精美的鑽石。既可典藏於美術館,也能掛在胸口,成為你永恆的心頭好。 —— 焦元溥(樂評人)
作者簡介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藍光 / DVD光碟
《日曜日式散步者》LE MOULIN
導演|黃亞歷
片長| 162分鐘
《風車追憶》紀念專冊
回溯|水蔭萍(楊熾昌)
遙望烏臺境慈顏|楊芬瑛
含淚的召喚——從水蔭萍的〈回溯〉一文談起|楊蒼嵐
風車詩人李張瑞,是阮e大兄|李彩蘭
抹不去的記憶與思念|李櫻
父親李張瑞|李純真
難以拾起的回憶|李蕙婷
劃過夜空的流星|林慶文
我的時光隧道|林伸治
哪堪回首|張絢
緬懷熾昌先生|呂興昌
薔薇與砲火:楊熾昌的書寫人生|向陽
關於《寶刀集》的回憶及其他|電話訪問瘂弦先生——瘂弦(陳允元訪談)
風車詩人李張瑞,是阮e大兄 李彩蘭(李張瑞先生之三妹)口述張麗麗(李張瑞先生外甥女)撰寫 文青ê大兄 自有記憶以來,阮ê大兄李張瑞即是個雅好文學、喜愛寫作的文青。常聽阮ê父親李春玉提及,1911年出生於台南關廟的大兄自小喜愛讀書,雙葉小學校第一名畢業獲頒「有栖川宮」獎。南二中時代初嘗試創作詩文。記得大兄詩文常被報社刊登,「恁阿哥閣得獎嘍,此擺賞五元哦」父親逢人便說。少女時代ê阮深深以這位長我15歲的大兄為榮。 驛頭送行ê大兄 好遙遠卻是如此深刻,今年90歲ê阮,從不曾忘記85年前在大湖驛頭為大兄送行的畫面。阮5歲時,得知大兄將入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就讀。孝順父母又疼愛弟妹ê大兄即將遠行,全家籠罩在不捨的氛圍中。這天大兄將坐火車到基隆搭船,連綁小腳ê阿嬤都來到大湖驛頭送行。火車入站,阮攑頭看見阿母咧流目屎,阮嘛隨咧流目屎。嗚——火車起行,大兄從車窗回頭向阮揮手,淚眼模糊中大兄ê身影隨著火車的駛離愈縮愈小,終至消失在視野之外。 暑假返鄉ê大兄 大兄到東京後,每月固定一封家書,這是身為長子的他對家人責任與愛的承諾。阮一直咧等放暑假,終於等到大兄回家了,他送二兄永明一條圍巾,被二兄終生珍藏。大兄還帶回一籃香甜ê水蜜桃,全家圍攏開心享用,大兄爽朗ê超大笑聲再度在日式宿舍的家中響起。 喜愛閱讀ê大兄 大兄ê柳枝行李裝滿從日本帶回的書。他總是手不釋卷,浸潤在書中世界。12歲ê三兄永順對那箱書感到好奇,偷偷抽出一本《ささやき》(囁囁集)來看,發現其中有大兄在日本以筆名「寂星」所創作ê詩文,心中暗自佩服。喜愛閱讀及寫作ê大兄是弟妹們的楷模,影響阮一世人。諷刺的是,喜愛閱讀竟也在日後改朝換代時為大兄種下寃死的禍根。 戀戀文學ê大兄 家中出現爭論聲,大兄想放棄讀農,轉攻文學!「閣賰二三冬就可以畢業,為什麼欲轉文科」、「伊講文學才是伊真正ê興趣」、「讀文科出來,能找什麼工作」、「伊若是按呢堅持,阮就不再寄學費互伊」。父親希望大兄農大畢業後能步其後塵任職車路墘製糖會社(今仁德糖廠)。父親顧慮現實問題態度堅決,大兄卻苦苦愛戀文學……這道題無解。大兄返鄉了,做囝仔ê阮不知大人世界,只知歡喜迎接大兄返家。